2025年10月23日,生物医学工程系“医疗设备创新与职业健康应用”创新沙龙成功举办。本次沙龙聚焦生物传感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机遇,邀请行业专家及国际知名学者Eduardo Aenlle教授与Leonora Aenlle教授共同参与,深入探讨技术迭代趋势、多场景应用实践及人才培养路径,为生物传感与智能医疗领域的发展勾勒全景图景。

在“医疗设备创新与职业健康应用”创新沙龙上,生物传感技术的多场景渗透成热议焦点。Eduardo Aenlle教授指出,从早期人工取样传统传感器到如今实时联网监测设备,技术革新大幅提升检测效率与便捷性:职业健康领域,噪音监测仪、金属传感器结合工程方案与防护装备,构建全方位健康防护体系;医疗场景中,连续血糖监测仪、可穿戴心率与心电图设备,实现从“侵入式”到“舒适化、非侵入式”跨越,还能借GPS定位支持紧急救援,尽显医疗设备创新的民生价值。

谈及技术未来突破,Leonora Aenlle教授聚焦“贴近日常生活的智能传感研发”。她举例,衣物集成传感器可监测汗液pH值、电解质判断人体脱水状况,但需攻克检测适配、设备供电与数据隐私难题;植入式传感器如胃肠道微型相机虽提升患者舒适度,医疗检测与隐私保护的平衡仍需探索。两位教授均认为,生物传感技术与AI、物联网深度融合,将为医疗设备创新拓宽空间。
人才培养与产业机遇方面,Eduardo Aenlle教授强调,生物传感器研发需工程师兼具“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素养,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是知识体系关键。Leonora Aenlle教授则肯定中国产业优势,认为中国高科技基础为工程师提供研发创业土壤,虽部分基础专利源于西方,但技术转化与应用优势显著,“出国深造后回国创业”模式已验证,未来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土能力的工程师将开辟新赛道。
沙龙尾声,刘润娜主任与两位教授提及全球经验借鉴意义,中国台湾地区AI芯片技术积累、英特尔等企业依托移民创始人发展的案例,印证人才流动与跨区域技术交流的重要性。与会者认为,生物传感技术持续创新下,中国工程师将在多环节迎来机遇,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贡献中国智慧。